發銹,又稱墨繡,起源于唐朝佛教盛行時期,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。
據傳,唐代佛教盛行時期,民間的信女為表示對佛教的虔誠,剪下自己的秀發描繪觀音,如來等佛像,朝夕焚香,頂禮膜拜,流傳至今,幾成絕響,目前保存最久的一幅發繡當數收藏在英國倫敦博物館的南宋年代的“東方朔像”,日本正侖院收藏明代韓希孟的“彌勒佛像”,上海博物館藏明代顧氏七襄樓的“亭琴濘月圖”等瘳瘳幾幅發繡,均為傳世珍品,有極高的藝術品位及收藏價值。
發繡作品,以針為筆,以發代絲,色中有墨,墨中有色,纖纖毫發繡丹青,畫繡結合,細若蚊睫,侔于鬼工,于半繡半繪之呂,因其用材奇妙,古樸典雅,永不褪色和耐防腐蝕,收藏價值高等特點,稱絕于藝林。 |